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的轉型管理

趙應春

 

如何面對人的問題,我們稱為兩個V的思想工作:一是visionize(遠景化),另一是visualize(形象化)。

本文根據2002 年1 至2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傳媒管理課程」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電視的兩次革命
II. 轉為數碼化的原因
III. 大方向是用家本位
IV. 選擇軟件和系統的風險
V. 兩個V 的思想工作
VI. 結語:業內的隱憂
VII. 現場討論
VIII. 後記


我在70年代於浸會傳理學院畢業,當時傳理系是頗新鮮的,起初不知道是甚麼東西,還以為是傳教的,後來別人說不是。又以為是有關運輸和交通的,communication 嘛,後來發現原來也不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科目,不用唸物理、生物、科學等科目,上課「亂吹」,中英文馬馬虎虎就可以蒙混過關,便在那裏讀了幾年。當然,後來發覺新聞學原來博大深淵。

 

從佳視到無綫再到有線

 

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加入佳藝電視台,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它是一所很有理想的電視台,在黃金時段播放教學節目,其實我想它是被政府騙了,於是發個牌給它。是商業電台的人去創立電視,跟政府說有教育性,我們在黃金時段不播劇集,教人修理汽車、會計,在兩年半後出現困難,佳藝電視終於在1978 年倒閉了,弄得大家要上街示威,要求復工。

上午倒閉,我下午就往TVB 見工,心情十分矛盾,因為昨天還在跟TVB 競爭,鬥「扑咪」(採訪),第二天就像舉着白旗的走過去,問有沒有工作做,心理上都有一段調節期。我記得那時是梁天偉把申請表遞給我的,一做便做了十三年,曾參與港聞、國際、體育、編輯、離港採訪工作(out port)等各方面,樣樣都做一點,我們樣子醜的不用讀新聞,因此最適合就是六時半直播,不是在廠內,而是站在街頭做直播。這倒不是沒有好處的,別人不想幹都推給你做,便可累積各樣經驗。我在TVB 工作了十三年,做過不少古靈精怪的工作,有幸經歷整個電視新聞業的發展過程。

 

見證第一次電視革命

 

到了1991 年,風聞有另一檔想製作一個全新聞電視台,我想要是二十四小時運作,總有機會出出鏡,應是時候輪到我了吧!自1991 年開始加入了有線電視,當時它還未獲政府發給牌照,所以在開始的一、兩年,我們只是關起門討論,怎樣製作二十四小時新聞。以前香港沒有人做過,那當然要告訴政府我們很出色,懂得製作,又說自己是香港的CNN。我們說了年多兩年,最終在1993 年獲政府發牌,1993 年10 月正式運作。那時才知問題大,「吹」的時候說甚麼都行,到真個動手做差點兒要跳海!一路做下去,都捱了八年了。

去年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變化,我們踏出了第一步,完全改變了香港的電視新聞形式,不再使用錄影帶作為播放的骨幹,全部改為數碼化。整個過程為時約一年多,期間遇到不少問題,也吸收了不少經驗,剛巧阿May 叫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於是便以此為題材。對於這次的轉變,我稱之為香港電視新聞的第二場革命,為了濃縮整個概念,我們製作了一盒長約四分多鐘的錄影帶,讓我先播放給大家看看,然後再解釋我們的工作和有些甚麼想法。

這個錄影帶概括了過去一年我們的工作,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過去遇到問題及想法。我說這是第二次的革命,因為電視新聞發展其實與科技發展是緊密聯繫的。早期的電視新聞使用黑白菲林,在60 年代當時有關越戰的新聞片,經過沖印和剪接,運來香港播放,往往要待一星期後,觀眾才可在家中看到。但是到了90 年代波斯灣戰爭時,觀眾已可以從電視屏幕直播看到戰爭正進行,可見短短數十年間的變化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