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電台的理念和管理

朱培慶

 

在高度開放的文明社會,政府擁有自己的電台作為喉舌是罕見的事。

本文根據2002 年1 至2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傳媒管理課程」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公營電台的共同點

  • 公營廣播機構要求編輯獨立
  • 面對財政壓力

II. 開放市場,引入競爭

  • 新加坡及南非公營電台的經驗
  • 紐西蘭電台的經驗

III. 編輯自主的聲音

  • 國際爭取編輯自主的聲音
  • 港台運作的三個規範

IV. 結語:以尊重歷史、尊重現實的態度運作

V. 現場討論


公營廣播機構的管理層,除了實務工作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推廣公營廣播的理念,以服務大眾為目的、並且要編輯獨立。香港電台多年來都努力推廣公營廣播的理念,本地學者亦普遍支持,令這一理念得到不少社會人士的認同。

我首先介紹公營廣播機構的運作,接着以香港電台為例,討論公營廣播機構編輯自主的基礎。

 

公營廣播的共通點

 

環顧世界,很多公營廣播機構有以下共通之處:第一,公營廣播機構要求編輯自主。最佳例子是英國BBC 和日本的NHK,編輯自主的傳統已經確立。但在一些其他地方,公營廣播機構繼續在不同程度上爭取編輯的獨立自主。

第二個共通點是,很多公營廣播機構都要面對財政的壓力。例如大家熟悉的BBC,收入主要依靠牌照費,它經常向政府爭取提高牌照費以增加收入;近年BBC 除了要求增加牌照費外,還希望新增一種名為「數碼稅」(digital levy)的收入,以發展數碼廣播。

經濟環境欠佳時,公營機構固然面對瘦身壓力。但即使在經濟蓬勃時,如90 年代大部份時間,公營廣播機構的發展步伐仍然艱巨。因為在經濟好景時,商業機構的廣告收益大、財政充裕,以致發展能力較強;公營廣播機構收入即使穩定,也只能處於相對弱勢。

 

面對財政壓力

 

全球大多數的公營廣播機構都面對財政壓力,最不受到財政壓力影響的是日本放送協會(NHK)。它的情況特殊,二次大戰後美國軍管日本時,要求日本政府仿效BBC 的形式,在憲制上規定以牌照費作為NHK 的收入來源。最近這十幾年,我們跟各地公營廣播機構開會時,往往坐在一起吐苦水,談怎樣資源增值、瘦身、裁員等,似乎唯一沒有財政壓力的就是日本NHK。

此外,還有別的共通之處,公營廣播機構重視服務小眾、傳達社會上不同的聲音、以及着重文藝教育方面的發展,這些都是公營廣播機構存在的重要原因。

很多地方的公營廣播機構用不同的形式提供服務,提高自己的生存價值。例如美國的「國家公共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雖然組織規模不大,收聽率也不高,但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它主力製作的新聞時事討論節目,地位相當權威。美國很多州或城市,都設立了本地的公營廣播服務PBS(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這些廣播機構不算主流,因為美國的廣播事業,尤其是電視,差不多都是由龐大的商業網絡壟斷。但由於PBS 製作教育、文化和康樂方面的節目,並多與大學和社區有聯繫,所以在市場上仍有生存空間。

另一方面,歐洲的公營廣播機構近年都面對開放市場所帶來的壓力。以前公營廣播幾乎壟斷市場,其後各國政府推行減少規管政策(deregulation),開放市場,發出商業牌照,加劇了競爭。但競爭了一段時間後,社會上又重現支持公營廣播的聲音。商業機構引進許多深受歡迎的外來節目,收視率高,但社會人士醒悟到不應該只有外來的節目,而應該支持本地製作,讓本地創作人有創作空間。這也是公營廣播機構有需要存在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