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新聞機構的營運轉變

單志民、趙燕萍

 

如果你只能講或寫但不懂拍片,這個世界未必再需要你;如果你只懂報道但不懂分析,可能是個人在工作上的危機。

本文根據2015 年3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跨媒體洪流的危與機」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一些明顯的媒體趨勢
II. 《金融時報》是成功個案
III. 《世界報》加強網站報道
IV. BBC 合併匯流重組人員
V. 《國際快訊》刊網分工
VI. 大力發展社交媒體
VII. 歐洲學習團的體會


新聞教育基金的歐洲媒體訪問團的行程日期是2014 年5月10 至22 日,有二十一位團友,有一半團友是來自印刷媒體,三分之一來自電台和電視,也有些朋友是付全費參加的。我們所去的地方主要有三類:政府機關、國際組織和新聞機構。政府機關方面,主要是禮節性拜會,中國大使館和英國政府部門都去過。我們不會談及國際組織的情況,但對個人來說,感受卻很多。以下集中說新聞機構,因為我們所有的團友都對新聞傳媒有濃厚興趣。

 

數碼化、個人化、多元工種

 

我們今次看到的最大轉變,就是媒體的數碼化。無論是哪間新聞機構,無論在法國還是英國,數碼化都是它們的主要方向。簡單來說,就是將互動圖像、聲音、影像統一起來,透過不同的平台、網站、平板電腦、流動裝置、社交媒體、智能電視,呈現給我們的用家,可以說歐洲比香港行得早很多,融合程度高很多,但是大部份我們見到的傳媒機構都是未能回本的,商業模式不清晰。

 

另一個方向是個人化,就是根據用家的生活習慣,有很多度身訂做的平台,這對新聞業的工作流程和出版時間有很大影響,主要原因是實行了數碼化。行家都感受到已經沒有了「死線」這樣東西,基本上工作是不間斷地進行的。

 

還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新聞工作者本身的多元工種(multi-tasking)要求。他們都面對很大的轉型壓力,問題是怎樣可以用數碼化先行,成為一個企業轉變的方向。BBC 數年間便從傳統的電視和電腦,發展至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等平台,傳送所有BBC 的節目,服務範圍只限英國本土,免費提供。根據他們的統計,在2012 年3 月至2013 年3 月,一直以公營廣播機構的優勢,探索電子化的可能性,並且訂立了2022 年每週內容傳達至五億人的目標,而能達成這個目標,主要是靠電子化平台的增長。它們自2007 年發展網上影像串流服務平台iPlayer,此年度內流動和平板電腦所佔的市場比率由17% 升至36%,桌上電腦就由55% 下降至39%,電視平台尚算平穩,由28% 微降至25%。我們見到流動和平板電腦的份額猛升了超過一倍,接近桌上電腦的比率。今年秋季,BBC會將其一頻道BBC3,完全轉至iPlayer 平台播放,此舉實為重要的試金石。

 

BBC 的轉變並不只是電子化,而是全面的轉型,他們未來的目標,「是在2022 年,將服務的焦點,從傳統的廣播為先(traditional broadcasting first),轉為以移動為先(mobile first),並貫徹在英國本土以外每個市場,轉型是必須的,這包括:思維的轉變,新服務配合以至新政策。」大有破釜沉舟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