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的藝術 – 新聞老總談管理

網絡世界危機四伏 記者如何自保

網絡世界危機四伏 記者如何自保

網絡世界危機四伏 記者如何自保 口述:徐洛文 整理:姚躍華     徐洛文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加入中大前在 Google 工作三年,從事公共政策及政府關係的工作,主要與言論自由有關。回到大學,他主要研究互聯網、新媒體的全球化政策,尤其關心網絡私隱。 2016 年徐洛文與李立峯教授及 citizen lab 合作,研究「記者與網絡安全的意識與習慣」,訪問了多名本地記者,發現傳媒機構及記者,對網絡及訊息安全的意識不足,有改善空間。       作者簡介 徐洛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之前曾擔 任 Google的亞洲及太平洋區 Head of Free Expression。徐教授在荷蘭出生長大,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姚躍華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文學碩士,曾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擔任研究助理。現職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研究助理。    

再看香港偵查報道 —— 目的與經驗

再看香港偵查報道 —— 目的與經驗

再看香港偵查報道—— 目的與經驗 蘇鑰機     在第一輯的《獨家新聞解碼》書中,筆者曾寫了一篇題為「香港的偵查報道——分析與總結」的文章,對廿八個獨家新聞故事作了內容分析,並介紹了外地的相關經驗。該文的目的是希望為這些報道作一個總結,讓大家對香港偵查報道有概括的了解。 本書有卅六個較近期的獨家新聞故事,數目和種類都比上一輯的為多。透過分析它們的內容特點,並加入之前的新聞故事,共有六十四個案例,能讓我們進一步認識香港記者的採訪風格和成果。 本文沿用上次的架構來作分析,以「六何」為切入點,着眼這些新聞故事涉及的何事、何人、何時、何地、如何、為何(參見表一)。                                           作者簡介 蘇鑰機,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生事務),曾在溫哥華任職《世界日報》記者、《明報》編輯主任及副總編輯,無綫電視市場研究員。曾編輯《四川地震——香港記者反思錄》、《一人一故事》、《一人又一故事》、 《獨家新聞解碼》等書。

查冊實務手冊

查冊實務手冊

查冊實務手冊 李科儀、蔡傳威     編按:本文作者蔡傳威以 2011 年出版的《獨家新聞解碼》內,李科儀所撰〈查冊須知——追尋公開資料的方法〉一文作基礎, 在本文增添了最新的內容。 新聞從業員的重要使命,是監督當權者對權力的運用,在職時有否出現利益衝突,又是否有人提供假資料或信息誤導公眾牟利。記者在調查期間,往往需要掌握一些人物或機構的背景,其實只要懂得運用公開資料查冊工具,彈指間便能獲得大量有用的基本資料,不少新聞便是由此而來。 政府按法例向公眾提供不同資料的查閱渠道,例如物業、公司、車輛登記等。舉例說,記者知道目標人物駕駛的車輛車牌號碼,便可以查到車主的個人或公司身分,然後可再在公司註冊處查閱公司的股東及董事身分,得到目標人物的住宅地址、公司其他股東及董事資料等。將地址拿到土地註冊處查冊,亦可以查到業權誰屬、涉及建築物的命令、業主的簽名等。許多調查報道,都是以大量查冊,以不同的工具所得結果互相對照所得。       作者簡介 李科儀,前《壹週刊》總編輯,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兼任講師。 蔡傳威,曾在多個傳媒機構工作,先後擔任港聞、政治、偵查記者,現為《香港 01》偵查組採訪主任。

數據新聞並不可怕

數據新聞並不可怕

數據新聞並不可怕 口述:劉婕 整理:龔文俊     假設有讀者報料,說香港夏天超潮濕的天氣可能傷害蘋果 iPhone,令手機內置的液體接觸顯示器轉為粉紅色,即使手機從 沒遇過「水災」,電訊商也以手機曾濕水為由拒絕保養,令用家白白蒙受損失。記者收到這條線索,應怎樣追查下去? 訪問用戶?訪問專家?訪問電訊商?訪問手機製造商?《南 華早報》〈香港潮濕天氣可損壞手機〉(Is Hong Kong so humid it could wreck your iPhone?)就用天文台的溫度和濕度數據,對比液體接觸顯示器的效能,用數字呈現上述情況確有可能發生。     作者簡介 劉婕,現於 Google 新聞實驗室(News Lab)擔任亞太地區總監,曾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任職兼任講師,教授數據新聞學。她曾在湯森路透的 Global Enterprise Team 擔任記者,揭發美國高等院校收生的系統漏洞,於 2017 年美國普立茲獎國內報道(National Reporting)獲選入圍名單;她在湯森路透擔任數據 編輯時,帶領研發獲獎新聞程式 Connected China,追蹤及呈現中國權力架構。劉婕曾在香港《南華早報》任職資深記者,又曾在紐約擔任政治記者和電視通訊員。她先後於美國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取得學位。 龔文俊,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曾在湯森路透實習,協助劉婕的報道工作。

滄海遺珠 —— 被歷史遺忘的李旺陽

滄海遺珠 —— 被歷史遺忘的李旺陽

滄海遺珠—— 被歷史遺忘的李旺陽 林建誠 長期跑中國新聞的記者,大抵知道一年中總有一些日子、 一些時間,被地方政府以至中央認為是「敏感日子」,開動維穩機器控制言論、監視異見人士舉動,甚至把目標人物軟禁或 押他們到其他地方避一下,內地維權人士一般謔稱這是「被旅遊」。六四前後絕對是敏感日子中的敏感日子。 每年六四,有關話題總離不開北京,遠在華南、鄰近香港的廣東,其實總有一些維權活躍人士,自發地不公開悼念。然而在電視新聞裏,這種活動難以更深入的報道,畫面也略嫌乏味。我一直在想,1989 年那次學運,牽動全國,廣州也有大規模示威聲援北京學生,有線中國組是否能在廣東找到一些長期受過打壓卻寂寂無聞的六四親歷者? 我嘗試在網絡上找一些相關的消息,始終沒有所得,也曾就此向廣州的異見人士朋友表達想法:「過去的六四專題,似乎總離不開採訪一些經常在鏡頭前露面的知名人士,能否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個案可以發掘出來,讓香港觀眾對當年六四事件有更多了解?廣州有沒有一些感人往事?」廣州好友也一直把我的想法放在心上,輾轉下,我訪問到湖南工運領袖李旺陽。 該報道獲 2013 年中大新聞獎電視專題組大獎。   作者簡介 林建誠,香港有線電視駐廣州記者站主任,2016 年 7 月完成十年駐站,調回香港繼續中國新聞採編工作。

千里追尋—— 退休解放軍親述六四故事

千里追尋—— 退休解放軍親述六四故事

千里追尋—— 退休解放軍親述六四故事 陳偉利     六四事件在不少香港人心中,是一個情意結,對於我來說, 六四事件是令我立志當記者的原因。當年十一歲的我,在電視、 報紙看到六四鎮壓的畫面,那種震撼到現在都未能忘記。六四之後,當局打壓天安門母親,試圖「刪除」有關歷史,種種不公義,令我更加決心當一個記者,希望可以略盡綿力,尋找真 相。 六四事件至今仍然有很多的謎團,報道較多從受害者家屬的角度出發,了解他們的近況及見證。但對部分參與鎮壓任務的士兵及軍官來說,六四事件亦改變了他們的一生,於是我決定開展尋找軍人的工作,希望作歷史紀錄。2014 年,在六四廿五週年,now 新聞台分別訪問了兩名參與戒嚴部隊的士兵及軍 官,在茫茫人海尋找兩人,過程幾經曲折。 該報道獲 2015 年第十九屆人權新聞獎中文廣播評判大獎。             作者簡介 陳偉利,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畢業,now 新聞台專題組策劃,曾在無綫電視新聞部及有線電視任職記者。以拍攝紀錄片為夢想, 喜歡人物故事,曾獲紐約電視節、人權新聞獎,中大新聞獎。獨立製作紀錄片曾入圍獨立影片及影像媒體比賽。

避開監控—— 訪問維權律師之妻

避開監控—— 訪問維權律師之妻

避開監控—— 訪問維權律師之妻 吳子敏     2015 年 7 月,全國各地有約三百名維權律師、律師助理、 維權人士被拘捕、失聯或被當局約談,被稱為「七零九事件」, 引起各界對內地人權狀況的關注。一年過去,仍然有二十多人 被覊押在看守所,他們未獲准和家屬所聘請的律師會面,當局 甚至告知其家屬,被捕律師已經解僱了親人為自己所聘請的代 表律師,並接受當局安排律師為他們代理案件。這批被覊押的 人士都被控以「顛覆國家政權」或「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 並可能面臨秘密審訊以及長達十年的刑期。 正值大搜捕一週年,有線中國組採訪了幾位被捕維權律師 及維權人士的妻子,了解她們在一年來經歷的種種,包括被警 告、恐嚇、拘留以及禁止出境等。訪問她們,筆者背負着沉重 壓力。她們的丈夫已被捕,家裏還有老小要照顧,萬一她們因 受訪出事了,筆者難以面對。這報道的難度,是在聯絡和訪問 受訪者時避開當局設下的天羅地網監控陣;但更重要的,是向 受訪者解釋清楚報道帶來的風險。                 作者簡介 吳子敏,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廣播新聞)畢業,期後往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修讀中國政治碩士課程。十五年的記者生涯先後在亞洲電視、無綫電視及有線電視新聞部任職,現 職 Facebook Media Partnerships。

喬裝訪問 —— 問題疫苗家屬心聲

喬裝訪問 —— 問題疫苗家屬心聲

喬裝訪問—— 問題疫苗家屬心聲 鄭詩亭     在中國,愈貼近民生領域,愈揭出令人咋舌的事情。繼毒奶粉後,再來黑心疫苗,幼子何辜?孩子注射防疫針,原是想預防疾病,健康成長。可惜,諷刺地,內地無數兒童因此致傷、 致殘,甚至致死。可悲的是,從父母角度來看,彷彿親手送孩子上刑場,注射那一針,然後自責一生。 山東濟南龐氏母女於 2011 至 2015 年間,經銷廿多種沒經低溫冷藏的疫苗,價值約五億七千萬元人民幣。事件曝光後掀起全國恐慌。全國各地無數孩童接種問題疫苗後相繼出現異常反應,人數累積之多,怨氣之深,終能敵過被刻意操控的狹窄新聞資訊渠道,獲得國際關注。 全國各地受害家庭帶着子女到一線城市醫院求醫,一個個 本來互不相識的家庭,頓成天涯淪落人,互相鼓勵,並肩作戰,還在網上成立了群組互通消息和交流。     作者簡介 鄭詩亭,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廣播新聞)畢業,入行十多年,先後任職亞洲電視、無綫電視及有線電視,現職旅發局企業傳訊。

微信找個案 —— 「疫苗之殤」採訪實錄

微信找個案 —— 「疫苗之殤」採訪實錄

微信找個案—— 「疫苗之殤」採訪實錄 羅燕雲  2016 年 3 月,剛採訪完兩會,我按安排留下駐京,完成兩 星期「地獄式」的兩會採訪,原想讓腦袋放空一兩日後,再開始籌劃採訪題材。但內地新聞何其多,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事情發生,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採訪不到的題材。 今次被曝光的,是「山東疫苗案件」。這事件在 3 月 18 日由內地傳媒揭發,由於所涉疫苗數量大、地方廣,不到幾天,事件已處於新聞最前線,所有傳媒的目光都聚焦於這案件,有線中國組也不例外。一開始,我們只是用內地新聞網訪問疫苗 受害者家屬的片段,重新包裝後再報道,但發覺這樣離真實情況有點遠,於是上司便提出由我們找個案採訪的念頭。當時駐京的我,知道上司這想法後,便立刻開始找個案。   作者簡介 羅燕雲,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廣播新聞)畢業,2011 年入行,採訪該新聞時為有線電視新聞部中國組記者,現為 ontv 東網電視新聞台高級記者。

突破封鎖 —— 天津大爆炸「扑咪」李克強

突破封鎖 —— 天津大爆炸「扑咪」李克強

突破封鎖—— 天津大爆炸「扑咪」李克強 陳遠東   「東,接着去哪?」 置身災難現場,新聞素材理應數之不盡,卻往往無從入手。 時間緊迫,香港上司在等你報告新收穫,身在混亂現場的你, 既要顧採訪隊安全,又要挖掘新聞。是故每次隊友提出這條問題,皆如泰山壓頂,而又必須表現得從容不迫。 2015 年 8 月 12 日,天津港貨櫃碼頭倉庫爆炸。事發後有報道稱,爆炸涉及大量化學品,恐波及民居,甚至有指當局安排大遷徙。 我接獲上司指令,由香港飛到當地,接替首批到埗的同事,採訪爆炸餘波。其時已事過數天,一些較基本而格式化的「即食」新聞題材,已經被廣泛報道了。有線電視採訪隊如何製作有意義的報道回港,對於年資尚淺的我來說,是莫大考驗。 抵津後,我們花了一整個上午,在由學校改建的臨時救災中心遊走。午膳時間,正躊躇下午的採訪安排,忽然接獲上司來電,謂新華社出稿:總理李克強到災場視察。中國特色的新聞稿,時間、地點、甚至視察是否已經完成等資料,盡皆欠奉。 隊友問:「東,接着去哪?」一時三刻,我也難作決定。     作者簡介 陳遠東,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畢業,2013 年加入有線電視中國組。現時在東網任職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