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的藝術 – 新聞老總談管理

新聞管理的分享和再思 – 課程參加者

新聞管理的分享和再思 – 課程參加者

新聞管理的分享和再思 課程參加者   很高興能夠有這數天的交流,難得的是行家可以無私地分享。 本文根據2002 年1 至2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傳媒管理課程」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紀律的重要性 II. 有新的思維角度 III. 同事之間要多了解體諒 IV. 需要求變和交流 V. 新聞工作貴乎有熱誠 VI. 業界和學界可多合作 VII. 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陳淑薇:總結那麼多天的講座,阿標給我們講過如何建立團隊,關偉和我們分享了他如何應付工作、老闆的轉變,以及被要求負責裁員的慘痛經歷。在阿標身上學建立團隊,學會了有不同的人馬,才能有最佳的效果;在關偉身上學懂了在上頭有吩咐時如何拖延。如果你不同意老闆的想法,不要馬上「起身」(辭職),如果關偉有不同意見就「起身」,我們今天不會看到他在亞視製作的許多精彩節目,例如《大西南開發之旅》和《大西北開發之旅》。盧永雄和我們討論了怎樣看錢,陳景祥和我們談了一些報章管理方面的問題,阿波又和我們分享了他的許多個人經歷。   這裏有兩份影印的資料,總結了過往幾個星期的討論,不過只是整本書的一小部份,供「自學自用」,我查閱過最新建議的版權諮詢文件,不屬於盜印的。第一份資料講權力的運用,在座各位多是中層,也有像阿波這些接近老闆權力架構的階層,我們都有不同的權力在手,但怎樣才算運用適宜、令人舒服接受並且有紀律地工作呢?大家看看會有些幫助。第二份資料是點列式的,很容易看,對每日工作、待人處世也會有幫助。     要律人先律己   以我個人經驗來說,要令你的編輯部有紀律,首先是自己有紀律,所以我很同意阿波所說的。雖然有些地方我覺得他太嚴格,但能保持自己有紀律並坐言起行,才可以要求他人去做。好像你從不遲到,別人自然也不敢遲到。遇着他人遲到,最好的方法不是責備他,而是比他早到,和他說句早晨,我以往在無綫電視也是這樣。紀律問題必須以身作則,才能得人信服。好像阿波如此嚴厲,《明報》的員工應該很信服他。雖然他說自己獨裁,我想他的思想是開放的。   作為領導者必須具備一些條件,不然又怎得人信服?這些條件包括觀察力、強烈的意志力、工作能力,當然還有掌握資訊渠道。例如你知道老闆甚麼時候有錢、何時加薪、何時裁員等。但我認為最重要還是由自己做起,對新聞有認識,作精明的決定。我們過往的課堂中,羅燦提及「增值」,懂得增值、自律,運用權力時所達至的效果最大。我講這些是希望引起話題,一起檢討我們過去數星期串連在一起的主題。 阮紀宏︰這個課程是否對我有幫助?如何有幫助?似乎是沒有甚麼用。此時講「建立團隊」?現在是裁員的時候,不是講建立啊!阿盧說「看大數」,又與我無關,對我來說遙不可及,到了一千萬的數目,我已經不懂了。這課程是否真的對我們有幫助呢?好像張波所講的自律,我們是學不到的。許多東西似乎只是聽聽,剛才蘇鑰機請我們填問卷,所以一定會思考這個問題。再想深一層,貫穿整個課程,有些東西學了不一定是應用,而是你處於該環境時,你要怎樣決定;就算不是由你作決定,你也要理解那個人為甚麼要如此決定。

在「主場新聞」學到的六件事 – 余家輝

在「主場新聞」學到的六件事 – 余家輝

在「主場新聞」學到的六件事 余家輝   原來新聞永遠沒有截稿時間,我們必須不斷更新新聞、發掘新的新聞和改變新聞的包裝。 本文根據2014 年9 月由國際記者聯會舉辦的「新媒體的挑戰」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導讀: I. 死人的指甲仍會生長 II. 在開放式廚房烹飪 III. 首頁不再是首頁 IV. 新聞沒有截稿時間 V. 新聞可以有第二次生命 VI. 網媒要面對可持續性的挑戰 VII. 現場討論 正如大家所知,「主場新聞」營運了兩年,並於2014 年7 月下旬結束,如今已再沒有運作(編按:後來以「立場新聞」復辦)。由開始到突然結束,經歷了整個商業的生命週期,主場新聞可作為個案供分析之用。我將會分享在主場新聞工作時,作為一個總策展人(chief curator)所學到的幾件事。   死人的指甲仍會生長   首先,自從主場新聞結束後,瀏覽人數仍持續上升。為何如此?其實主場新聞的Facebook 專頁早於2014 年7 月26 日結束,但支持者繼續增加,至今已超過廿五萬。我們沒有更新任何東西,為何仍多了過萬的支持者?我們對此感到好奇,但沒有得到滿意的解釋。   其次,在主場新聞工作兩年間,我學懂了如何在開放式廚房煮食。在我們的辦公室中,只有兩張長桌,所有製作內容的同事就在這兩張長桌工作。其他人說的話,大家都能聽得到。所以我們不會也不需要每天舉行編輯會議,如果你有好的主意或甚麼新聞,大聲說出來就可以。這種安排令我們的編輯工作更有效率。   很多人問我們的組織架構,事實上我們沒有所謂的架構。我們有十六個同事,包括兩個編輯、八個記者和兩個負責資訊圖像(infographics)的成員,還有一個負責管理社交媒體,一個兼職影片製作人和兩個負責廣告的銷售員。這就是我們的團隊了。我們來自不同背景,有些是工商管理畢業生,有些則是主修英文。正因為這個多元的背景,令我們有不同的想法。來自傳統媒體的只有我和另一個編輯策展人,我們有很多的創新意念來做實驗,可以讓我們的報道及新聞表現手法,與傳統媒體分別出來。   第三,我學會了主頁(home page)其實可以多於一個。最初我們把不少資源用於開發主場新聞的主頁,不斷加入新的功能。事實上,Facebook 上的「粉絲專頁」為我們帶來了超過50% 的人流量。這50% 的人流,不經我們的電腦主頁,反而直接進入了各文章版面。此外,不少人瀏覽手機版的主頁而非電腦版的主頁。事後回看,我們不應投放太多資源在PC […]

「香港獨立媒體」的生存秘訣 – 葉蔭聰

「香港獨立媒體」的生存秘訣 – 葉蔭聰

「香港獨立媒體」的生存秘訣 葉蔭聰   網站內容的真假求證的一個機制,就是交給網民批評與改正。 本文根據2014 年9 月由國際記者聯會舉辦的「新媒體的挑戰」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網媒的生命力由來 II. 公民團體的運作模式 III. DIY 精神很重要 IV. 現場討論 打不死的生存秘訣 我主要回應兩個問題。第一,「香港獨立媒體網」生存的秘訣是甚麼?我們網站從2004 年成立至今,已經第十年。八週年時,我們辦公室遭遇過暴力毀壞事件,所以我們就把週年慶祝活動的口號改為「打唔死、揼唔爛」。兩年前我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為甚麼我們打不死?現在我也不敢說有一個完 整的答案,但是跟其他已經消逝的媒體相比,我們可能有一些特質。 首先,我們有DIY(Do It Yourself,即自己動手)的精神,我認為這個很重要。二十多年前我於中文大學新聞系畢業,在班上我的成績應該是最差的一個,不過可能我比較有DIY 精神,我有很多優秀的同學都去了新聞媒體工作,我沒辦法跟他們競爭,於是就自己創辦了一個媒體。 網站剛創立時成本很低,只有一些人力投入,金錢投入很少,我們當時用的是blogger.com 的一個免費域名服務。   沒有首領的公民團體   第二,跟其他人不同,我們用了一個公民團體的形式去做。現今我們看到的香港大部份網絡媒體,都是用商業媒體模式運作。公民媒體的不同在於它是一個公民組織。在我們的架構,上面有一個公民組織,叫獨立媒體(香港),下面是「香港獨立媒體網」,是一間公司。兩個架構內都沒有總編輯,沒有行政總裁(CEO),所有人都是平等參與的。所以如果有天有人給我政治壓力,即使我被幹掉,網站依然可以正有人,因為我們的網站是開放給所有人上傳內容的。所以,想給我們壓力的人找不到老闆,找不到行政總裁。這是我們能生存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經過「主場新聞」事件之後,我們覺得即使把加在「主場新聞」身上的政治壓力加在我們身上,後果未必一樣。 我們今天不是幾年前那麼簡單的一個網站,但是我們營運的方式並不商業化,我們手頭有多少資源就做多少事,不需要去拉廣告,主要是依靠捐款維持。因為我們是公民組織,當然大家會問為甚麼我們要參與製作網站的內容?而且我們是生產內容,而不是傳遞內容。原因就是,每一個做我們媒體的人,都很關心和在意他在做的內容,他對這個事件有自己的立場。只要你對某些政治議題感興趣,你就會做下去。 的確我們看到過去在某些重大爭議的時候,來參與的人和來看的人都有增加。雖然我們做了差不多十年,我們的網站瀏覽人數相對來說還是很少的。2008 年時,每個月大約有十萬訪客來看我們的網站;到了2014 年的時候,這個數字增長到四十萬;每天大概有二至三萬人來看,其中有些人是重複來的,加起來每個月大概四十萬人。這個瀏覽數的增長,我覺得是和香港社會的政治化有關。你們看到某些事件發生時,例如2006 及2007 年的保衛天星、皇后碼頭,後來的反高鐵運動,瀏覽人數都會出現波峰。這個跟我們的資源沒有關係,而是跟社會事件有關。   需要DIY 精神   我想講的第二件事是,香港的新媒體發展到今天,當中最大的問題是甚麼?我覺得是缺乏DIY 的精神。具體來說,今天香港是一個每個人都在發聲的時代,但是沒有太多人喜歡做媒體。發聲與做媒體其實是兩回事。發聲是你有個想法,想要告訴別人,這是發聲的邏輯。我們做媒體的有受眾,到底要和受眾形成怎樣的關係?這是做媒體的邏輯。我所說的DIY 意思是,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去跟某些人進行溝通和傳播。舉例來說,我是新聞傳播系畢業的,這個行業比我做得好的人非常多。但是,在香港,通常一些做得最好的新聞從業者被開除、被踢走後,會變成名嘴,變成有名的專欄作家,卻很少人出來做自己的媒體。分別就在這裏。

《蘋果》動新聞 贏在甚麼? – 勞敏琪

《蘋果》動新聞 贏在甚麼? – 勞敏琪

《蘋果》動新聞 贏在甚麼? 勞敏琪   老闆突然說,新聞最精彩的部份是沒攝到的現場影像,所以我們就把它變成動畫。 本文根據2014 年9 月由國際記者聯會舉辦的「新媒體的挑戰」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導讀: I. 走「影像為王」路線 II. 智能手機成新平台 III.「方便原則」為指導 IV. 現場討論 我們《蘋果日報》採取很進取的策略。對我們來說,網上平台是很多元化的,如果我們走得太快的話,其他的業務會跟不上;但如果現在還不開始做,幾年後就會落後。我們的報紙和其他報紙一樣,從90 年代就已經有網上版本,但是我覺得這個網上版本不是一個新的產品,只是把整個報紙從印刷的變成網上的,其實兩者沒有分別,而且以前一天只會出版一次。後來到2000 年左右,在線新聞出現之後,才會有更新。如果一整天都不更新,我早晨來看一眼就可以走了,整天這個網站跟我便沒有關係。另外就是形式,90 年代將還是圖片和文字為主,所以網上的和印刷的內容沒有太大分別。   影像最吸引受眾   六年前,我們老闆突然說,新聞最精彩的部份是missing image(沒攝到的現場影像),所以我們就把它變成動畫。我就是那個時候加入動新聞的。現在看來,蘋果動新聞是很成功的,有很多人看。我加入《蘋果日報》時,請我的人說:「我們請不到人」,因為當時很多人不相信這個產品會成功。六年前,要在幾個小時內製成一個動畫是沒有可能的。動畫是要數天甚至一個月才可以做出來。我們在最初一年多的時間沒有「出街」,每天都在練習,跟着動畫公司跑流程。一年多之後,大概四至六個小時可以生產一個動畫。還沒有加入《蘋果日報》的時候,我是紀錄片監製,所以那時請我的人說,如果你們的項目不成功,三個月後你就回去繼續拍紀錄片吧。不過還好,這個項目成功了,並且一直到現在。   進入互聯網的領域,你的對手不僅是《東方日報》、「主場新聞」這些本業行家了。每天打開手機和電腦,你看的是Facebook、YouTube 這些,或者在雅虎看看新聞,還有很多人花最多時間在網上看韓劇,不一定看新聞。如果做網絡媒體連自己的對手都不知道,這場仗就沒法打了。六年前,雅虎也有問過我們,會否把我們的內容賣給它。我們沒有同意,因為內容為王,當時它出的價錢不高。幾年前廣告費很少,我們不去賺廣告費。我們要把最好的內容留給自己,你要看我們最好的新聞,一定要來我們《蘋果》的網站看。先行者永遠有優勢,因為六年前差不多是YouTube 來香港發展的時候,如果你和一間大公司同時發展業務,你不會被它吃掉。因為YouTube當時新的業務是個人短片的形式,動新聞也是短片,也是個人化的。YouTube 幫助我們打開這個市場,教育大家這個產品是很好看的。   我們報紙的銷量一直慢慢下降,但是數碼的業務就很好。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app)也很成功。現在差不多有八成的讀者通過手機應用程式來看我們的新聞。我們可以準確知道個別使用者(unique users)有多少,現時每天大概有二百多萬。我們跟電訊公司拿到的數據顯示,每天早上七點到十點是高峯期,全香港最多的網上流量來自一個IP 網址,就是我們的網址。我們六年前只是一個「擾亂性的創新者」(disruptive innovator),剛開始時我們的影片跟YouTube 一樣,是很「山寨」的。我加入《蘋果日報》的時候,我們的老闆在台灣投資動畫和電視台,不想在香港花錢,因為在那邊已經花了很多錢。我們一共只有六個新來的人,其他的都是原來的同事,從其他組調過來,有一些原來是做推廣的,他們完全不懂製作,我還要教他們如何寫視頻的稿,如何剪輯視頻。因為我們成本低,犯錯也不怕,從錯誤中學習,有一些大型的媒體如《紐約時報》,做一些大的項目,投資很多,所以他們的產品發展速度很慢。到了一個階段,我們超過了一個臨界點(critical mass),不只是生產一樣東西,可以嘗試很多不同方法,我們做的題材和經驗多了,所以闖出一條路來,可謂「盲拳打死老師傅」。

網媒營運須注意的要點 – 劉進圖

網媒營運須注意的要點 – 劉進圖

網媒營運須注意的要點 劉進圖   互聯網是個共生的環境,媒體之間互相依賴和幫助,才能長久存在,所以你要找對自己的共生夥伴。 本文根據2014 年9 月由國際記者聯會舉辦的「新媒體的挑戰」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導讀: I. 經營網媒的三種模式 II. 利用社交媒體吸引讀者 III. 注意誹謗、版權及造假 IV. 現場討論 我今天想說的總共有六點。第一點是現在已經是運用網絡快速營銷的時代。《明報》在1995 年開始網頁版;在1999 年,有投資者注資網站,我們開始較為進取,逐步在網頁增加內容及廣告。但我們等了很多年,仍未知道網頁廣告會否成為主流。網頁廣告跟傳統廣告有不同做法,需要時間適應;但肯定的是,網上廣告的投放,即使在過去數年競爭激烈之下,仍然不斷上升,趨勢不能忽視。在過去幾年,每年均有雙位數字的增幅。相比之下,傳統媒體需要收入的80% 至90% 來維持營運,網媒只需傳統媒體收入的三至五成即足以營運,成本相對較低。對傳統新聞機構而言是個信號,它們要更積極地發展網上媒體。   三種營運模式   營運網媒要注意的第二點,是用甚麼形式來營運。對於香港來說,網媒的營運模式可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完全投入模式」(all-in model):媒體把所有資源投放到網絡上,所有內容都是免費,並把視像新聞優先派給攝影記者去做,以在網絡搶先報道為先,印刷版的圖片需要稍遲才作處理。但這個模式有一個主要壞處:媒體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有回報,在其之前卻需要有很大的支出,投資成本頗高。同時要處理網上版和印刷版,而網上廣告收入目前仍追不上各項開支,投資者便要面對長時間的虧損,在過渡期會頗為困難,承受相當的財政風險。   另一種做法是「主場新聞模式」(house news model)。這種模式只由少於廿人的小團隊營運,成本不高,每年的開支只是數百萬港元。這種模式非以原創新聞內容為主,有較多的「二次創作」。他們從其他媒體獲得新聞資訊後,根據自己的觀點再重新包裝,成為自己的報道和評論,然後在網上發放出去。「主場新聞」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吸引大量的讀者,以很小的規模開展業務,做法值得網媒創業者參考。   《紐約時報》的做法是第三種,它採用了「局部收費模式」(premium model)。它有很多優質的內容,在網上提供《香港經濟日報》提供新媒體管理個案一定的免費新聞,以吸引更多的讀者。但如果讀者要看多一些內容的話,就要付費。這是免費和收費的混合模式。網媒創業者在行動之前,需事先考慮清楚新的網媒將用甚麼營運模式。   第三,新網媒要考慮自身的定位。在香港,網媒可大致分為兩種:一為煽動式的媒體,它們本身有一套強烈的價值觀,可以是親建制或是反建制的。它們採用鼓動式的報道,可稱之為「動員式新聞」(campaign journalism),鼓勵市民行動,以達到某些目標。第二種為傳統式的媒體,它們並無明顯立場,維持客觀、中立、不偏不倚的取向,從多角度報道事件。這兩種報道定位都存在於香港網媒之中,而前者較能吸引網民的注意。   第四,當營運者見到機遇,要設立網媒時,決定了運作模式和定位之後,須考慮如何運作網站。在網站設計方面,簡潔比複雜為佳(less is more)。以前我們以為網站每天應該有數百條的即時新聞以吸引讀者,但現在我們只有大約數十條。其實你想吸引「眼球」的話,你不需那麼多的內容。你要了解目標讀者的需要和興趣,二十條已經足夠。不像傳統報紙,它要靠很多內容,用大量文字來吸引讀者。試想像大家看Facebook時,版面要簡潔易明,不需要太多文字,只要有相片和醒目的標題即可,網媒亦然。否則營運者只是不了解讀者的需要。此外,相對傳統媒體講求文字傳達,網媒更着重相片及影片,倘若能利用有吸引力的標題及相片並分享至Facebook,媒體就能吸引更大的讀者群。   如何吸引讀者收看   第五,網媒要用任何可行的方法,包括社交媒體和搜尋引擎,把內容傳送到讀者的手上。經營者再不能在空等。營運《明報》網站初期,我們以為讀者會自動自覺到網站來瀏覽,閱讀更多新聞,但這個講法已成歷史。現在單靠好的內容並不足以吸引讀者,因為在Facebook、WhatsApp 及WeChat […]

歐洲新聞機構的營運轉變 – 單志民、趙燕萍

歐洲新聞機構的營運轉變 – 單志民、趙燕萍

歐洲新聞機構的營運轉變 單志民、趙燕萍   如果你只能講或寫但不懂拍片,這個世界未必再需要你;如果你只懂報道但不懂分析,可能是個人在工作上的危機。 本文根據2015 年3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跨媒體洪流的危與機」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一些明顯的媒體趨勢 II. 《金融時報》是成功個案 III. 《世界報》加強網站報道 IV. BBC 合併匯流重組人員 V. 《國際快訊》刊網分工 VI. 大力發展社交媒體 VII. 歐洲學習團的體會 新聞教育基金的歐洲媒體訪問團的行程日期是2014 年5月10 至22 日,有二十一位團友,有一半團友是來自印刷媒體,三分之一來自電台和電視,也有些朋友是付全費參加的。我們所去的地方主要有三類:政府機關、國際組織和新聞機構。政府機關方面,主要是禮節性拜會,中國大使館和英國政府部門都去過。我們不會談及國際組織的情況,但對個人來說,感受卻很多。以下集中說新聞機構,因為我們所有的團友都對新聞傳媒有濃厚興趣。   數碼化、個人化、多元工種   我們今次看到的最大轉變,就是媒體的數碼化。無論是哪間新聞機構,無論在法國還是英國,數碼化都是它們的主要方向。簡單來說,就是將互動圖像、聲音、影像統一起來,透過不同的平台、網站、平板電腦、流動裝置、社交媒體、智能電視,呈現給我們的用家,可以說歐洲比香港行得早很多,融合程度高很多,但是大部份我們見到的傳媒機構都是未能回本的,商業模式不清晰。   另一個方向是個人化,就是根據用家的生活習慣,有很多度身訂做的平台,這對新聞業的工作流程和出版時間有很大影響,主要原因是實行了數碼化。行家都感受到已經沒有了「死線」這樣東西,基本上工作是不間斷地進行的。   還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新聞工作者本身的多元工種(multi-tasking)要求。他們都面對很大的轉型壓力,問題是怎樣可以用數碼化先行,成為一個企業轉變的方向。BBC 數年間便從傳統的電視和電腦,發展至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等平台,傳送所有BBC 的節目,服務範圍只限英國本土,免費提供。根據他們的統計,在2012 年3 月至2013 年3 月,一直以公營廣播機構的優勢,探索電子化的可能性,並且訂立了2022 年每週內容傳達至五億人的目標,而能達成這個目標,主要是靠電子化平台的增長。它們自2007 年發展網上影像串流服務平台iPlayer,此年度內流動和平板電腦所佔的市場比率由17% 升至36%,桌上電腦就由55% […]

歐美媒體的十二個新趨勢 – 蘇鑰機

歐美媒體的十二個新趨勢 – 蘇鑰機

歐美媒體的十二個新趨勢 蘇鑰機   要配合科技的變化和受眾的需要,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唯一不變的道理是「要時常在變」。 本文根據2015 年3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跨媒體洪流的危與機」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訪問歐洲和美國媒體 II. 廿四小時,高速運作 III. 影音媒體,成為主流 IV. 報網合一,訊源統管 V. 多種平台,多種受眾 VI. 流動媒體,日益重要 VII. 社交媒體,成新支柱 VIII. 策展內容,增競爭力 IX. 網上內容,漸趨收費 X. 網上網下,分工互補 XI. 跨越媒體,夥伴經營 XII. 增值服務,找尋定位 XIII. 科技記者,一專多能 XIV. 香港新聞同業的走向 今天和大家講的是歐洲和美國媒體在近年出現的一些新趨勢。我很幸運能夠參加香港新聞教育基金舉辦的幾次外訪,兩次去了美國,兩次在歐洲。這些參觀訪問令我們大開眼界,了解到歐美先進國家一些主要新聞媒體的情況,而且還可以縱向地觀察它們的發展方向,並對照香港新聞界如何面對困難和挑戰,可說是獲益良多,值得和大家分享。   四度出訪歐洲和美國媒體   我們第一次去美國訪問是在2008 年5 月,到華盛頓和紐約。我們拜會了當地的使領館和相關辦事處,走訪了一些政府和研究機構,還有大學和聯合國總部。當然重點是參觀傳媒,包括免費報紙《am […]

跨媒體發展的商業模式 – 羅燦

跨媒體發展的商業模式 – 羅燦

跨媒體發展的商業模式 羅燦   傳媒要發展就看四個字:錢財、人才。沒有這些就不要做。 本文根據2015 年3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跨媒體洪流的危與機」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廣告開支不斷上升 II. 媒體使用的升跌 III. 壹傳媒集團做法獨特 IV. 網上新聞媒體的發展 V. 社交媒體愈見重要 VI. 營運手法推陳出新 VII. 現場討論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香港傳媒的商業模式。未入正題前我想談談最近有位新華社的記者跟我說,他們想更改運作模式,他們國內有二萬四千名記者,全球有四千名駐外地特派員,不知道怎樣運用,如何增強他們的影響力,向商業方面發展。我就和他說,傳媒要發展就看四個字:錢財、人才。沒有這些就不要做。創辦WhatsApp 的那位工程師要自己籌款,努力至第五年才被人收購,傳媒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為涉及很多人、事和因素,而且流程相當複雜,也需要培養很多人才。 剛才大家談到有關年輕人的特性和工作情況,我覺得不用那麼擔心。大家在網上搜尋的話,會找到去年有十段新聞短片Shock The World,全都是用手提電話和閉路電視(CCTV)拍攝的,因此我們所教授的多元技巧,加上現在的高科技軟件,很簡單就能夠剪接短片。現在的年輕人好強上進,在做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別人做得更好,他們會問如何才能做得好些。所以我認為只要年輕人投入去做,很快便可以掌握大部份的媒體技巧。 回到正題,首先讓我們看看電視的整體情況,最近五年的變化,以及未來電子媒體的發展。容我直接地以一個字概括:亂。從一些統計上看到,香港有七百二十萬人,過去五年的廣告支出,增長了超過50%,2014 年總體廣告支出達一千一百一十二億元,不過這個只是賬面數字,真正的淨支出增長大約只有30%。大家知道這個行業是有提供折扣的,而每季度廣告收入有起跌,農曆新年假期間最低,到3 月開始回升,到年尾廣告收入變得最高。   廣告市場蓬勃發展   廣告客戶的種類如何?香港作為一個金融城市,銀行及投資服務業所佔的廣告份額最大,之後是藥劑及健康保健類、家庭用品類、化妝品及護膚品類。去年首二十間賣廣告最多的公司中,有六間是銀行及財務公司。前五名的公司依次是匯豐、惠康、三星、恒生、麥當勞。它們很多是大型國際品牌,而三星近期的廣告都是針對蘋果公司的iPhone。 過去數年大家以為報紙的廣告收入大幅下跌,但看數字卻非如此。中文電視在2011 年至2013 年所佔的廣告收入比例跌至19%,去年回升至21%,英文電視維持佔整體的1%,Now TV 則維持在3%。有線電視有8%,不是它營運得特別出色,原來它有一條入屋的免費頻道維持它的服務,但業績方面過去二十年中有十八年都虧本。 報紙方面,廣告份額大約佔整體的32%,正在下跌,但仍是佔最高的市場比例。我記得十至二十多年前,電視佔最高市場比例,大約也是32%,那時報紙佔市場比例都是32%,與電視不相伯仲。但那時未有很多户外的廣告牌、汽車車身、營運與資源管理升降機門口等廣告,就算地鐵車站的廣告也沒有那麼多,現在就連扶手電梯都有廣告。 報紙銷量雖在下跌,但現在多了很多份免費報紙。過去十多年出版了五份中文免費報紙,後來《爽報》結業,還剩下四份。雜誌方面,主要是推銷高級奢侈產品,由2010 年的16%下跌至去年的12%。地鐵廣告量在同期由3% 上升至6%,其實搶走新聞行業很多廣告。電台跟世界的趨勢一樣是4%。互動媒體由4% 上升至8%,一直在持續上升。其他類別大約佔8%,在香港甚麼地方都可以賣廣告,例如車身、車內、機場、隧道口等,但與新聞業無關。 […]

編採質素與企業營運的平衡 – 羅燦

編採質素與企業營運的平衡 – 羅燦

編採質素與企業營運的平衡 羅燦   最底層的10% 不停地被解僱,公司解僱後再聘用新人,再解僱再聘請,這是淘汰賽。 本文根據2002 年1 至2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傳媒管理課程」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日常運作 預先計劃 了解限制 精英趨勢 II. 人才培訓 外地觀摩 高層的胸襟 III. 現場討論 談管理應該先說日常的運作,這是最切身的問題。但問題是很多公司因為市場競爭太激烈了,科技泡沫散了之後,很多科技公司在短時間內關閉,而且由於經濟環境的影響,導致銷量不佳,很多雜誌的銷量跌得很厲害。行家的工作機會也少了,無良的公司賺了錢還減薪,很多機構的策略是瘦身,一直等到經濟復甦,大家對此要有充分了解。   訓練是管理的部份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們和同事要作一些緊密的檢討。我們把管理分兩部份,最大的部份是日常編輯運作,第二是訓練。如果訓練不足的話,長遠來說,記者和編輯都會退步。先說日常的管理,大家都知道好的記者未必是好的管理人員,而好的管理人員也可能不是出色的記者,大家要取個平衡點。特別是領導者,他們更要了解下屬的強項和弱點,一方面經常提醒他們該怎樣做,另一方面應該提供訓練課程給他們,除非他們自己不肯學。而近幾年的趨勢是,大家都很喜歡學習。 電視台方面,我先說無綫的情況。免費的大氣電波廣播受到很多政府法例限制,也因為經營的考慮,七點後的黃金時間基本上很少新聞時間,六點半的重點新聞實際上只有廿二、三分鐘,你想想廿二分鐘可以播出多少個新聞故事?基本上只有六、七則本港和大約四則外國的新聞,還要有體育消息,時間限制很大。以前亞視也面對同樣的時間問題,現在就較鬆動。我們的挑戰就是要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播放一些最重要的故事:要有觀點,要有齊所有的角度,並要能覆蓋一些橫向的枝節。這方面就要靠溝通。一個人是想不完的,所有負責人應該和得力助手溝通,策劃很重要。而且新聞時段能否得勝是關乎「預先計劃」(forward planning),全世界包括北美洲等大電視台都有一個計劃小組(planning desk),如果大家抱着臨急才做事的心態是做不好的,這不是電子媒介或印刷傳媒的問題,兩種媒體的情況也一樣。 營運方面,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限制。無論你是電子傳媒還是印刷傳媒,新聞時段都離不開那個模式,只是性質不同,工種不同。團隊工作很重要,它是對管理技巧的很大考驗。有些人是「軟皮蛇」,推卸責任一流;有些人很拚命,但說話可能快過思考。這個世界甚麼人也有,所以領導者必須和部下多一點溝通,聽聽別人的意見,甚至是一些新人的意見。有時候我們會說笑:「就算是計程車司機,也要問問他們的意見,他們會很樂意講自己的想法。」這是普羅大眾對當今政策、現象的看法,很貼近現實。如果一個記者不看報紙,不聽收音機,對自己要報道的新聞也不着緊,不熟悉時事,你就要和他談談。 由於資源的限制,未來都是採取精英制。在美國首五百間大公司中排名第一的通用電力公司,其策略是要嘉許上層,即員工中的20%,因為他們是最精英的,為公司做了很多,也為新聞界貢獻了很多。最底層的10% 不停地被解僱,公司解僱後再聘用新人,再解僱再聘請,這是淘汰賽。這是未來的趨勢,十分接近現實,不要以為有一份工作就可以過一世了,這是不可能的。

資源管理和認識老闆 – 盧永雄

資源管理和認識老闆 – 盧永雄

資源管理和認識老闆 盧永雄   你多些從老闆的角度看事情,不等於是認同老闆的看法,但你要懂得老闆的思考方式,爭取妥協雙贏。 本文根據2002 年1 至2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傳媒管理課程」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導讀: I. 賬本底線 II. 老闆心態 III. 現金流量 IV. 利潤中心和花錢中心 V. 僱員和老闆的矛盾 VI. 老闆的思考角度 VII. 現場討論 我想談談近日的熱門話題,即裁員瘦身和開源節流。在座諸位包括我自己都是記者出身的,對於傳媒業或其他商業的經營方面,沒有多大認識,那是有關金錢和資源的問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很多行家特別是記者出身的,都對錢有點抗拒。大家都覺得傳媒是一項神聖的工作,不應以金錢掛帥,不能口口聲聲都講錢,大家不太想觸及這個問題。   金錢世界並不神聖   無論是報業出身的傳媒老闆,或是外行人來做傳媒老闆,都深明傳媒人的心態,所以他們會用我們懂的那套語言跟我們溝通,但你得知道那不一定完全是他們心底裏的想法。我的潛台詞是:老闆的話雖不是絕對不可信,但就是不可盡信。不論是不是傳媒出身的老闆,都會想着自己媒體生意的賬本底線或盈虧線(bottom line),想着自己那盤傳媒生意,究竟是賺錢還是蝕錢呢?老闆自然想賺錢,要不然他們也不會做生意。有些很有理想、一腔熱誠的,卻不會做生意的傳媒人,出來搞傳媒,做一會兒便要關門大吉,傳媒人做生意容易失敗,因為我們的想法沒有老闆那麼「老闆」。老闆最基本想的就是賺錢,從一個投資人的角度來說,這種想法天經地義。另外一個和傳媒賺錢與否的相關角度是現金流動(cash flow),究竟這盤生意是有現金天天流入,還是有資金天天流失呢?講到錢字,是新聞人最不喜歡、最想迴避、覺得最陰暗而又認識最少的東西,這是一個不現實的世界,這是不神聖的世界。   古語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若還是那麼幼稚和單純,只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根本不曉得老闆的想法,這樣我們辦事便很容易「撞板」,撞板的情況會愈來愈嚴重,彼此的矛盾衝突會很大。所以傳媒人晉升到管理階層時,遇上最大的難題,便是常常抱着記者心態去做事。當你晉升到採主、總採主或總編輯時,仍抱着這種心態看事情,絕對是大錯,你起碼要找到平衡點。很多人下意識接受不了這個「要睇數」的殘酷事實,如果接受不了,我勸你不要出任管理階層的職位。你可以當首席記者、超級首席記者,做事時可以「天花龍鳳」,薪金甚至可以高過老總,但千萬不要出任管理職位。否則必定鑄成大錯,你內心掙扎會很大,也不能做到成功的事。   說完開場白,要談真正的問題所在:怎樣讓公司賺錢?要是公司不賺錢,怎能讓老闆覺得好一點呢?大家手上的講義印有現時香港其中一間最賺錢的傳媒公司《南華早報》2000 年的年報。我不想引用中文報章作例子,因為我現在正服務中文報紙,所以我預備了這個表現良好的英文報章例子給大家看。在座肯定有不少人熟悉這些財務報表,我是在班門弄斧,請別介意。但有些人完全沒有接觸過財務報表,也全沒有興趣,請你們熬一熬,忍着睡意,容我說半個小時,讓我解釋傳媒是怎樣運作的,和傳媒老闆在想些甚麼問題。   《南華早報》是一間賺錢的公司。請大家翻閱第三十四頁,那是它們的損益表。營業額代表做生意的收入,是十九億元。2000 年財政年度第一行,收入十九億元,而股東應佔溢利便是純利,是五億九千萬元。換言之,它做十九億生意,賺五億九千萬,那是十分可觀的數字。賬本底線便是指「股東應佔溢利」這一項,所有老闆都是盯着這項來行事,他們做所有事情,潛在的最主要目標就是希望改善這個賬本底線,賺多點錢。